昨日又一则有关半导体芯片的新闻,再次掀开了中国半导体“芯片之殇”的伤疤。受疫情的影响,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车载半导体短缺带来的影响,从美国到德国,从中国到日本,从巴黎到曼谷,因芯片供应不足而带来的停产,已经演变成全球危机。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尝到了关键零部件中断的滋味。半导体短缺,会立刻造成中国某地生产工厂停产。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通常需要9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传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商,全部停止向中国汽车厂家提供芯片。在消耗完现有的存量后,中国汽车将进入大面积停产状态。试着想一下,现在的汽车,如果还是很低的配置,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话,还有多少竞争力?
真是让人不得不问一句,中国“芯片之殇”到底何时能解。
2021年1月14日,中国欧盟商会在《脱钩:全球化何去何从》的报告中,从政治、金融、供应链、研发、数据和标准等九个领域评估世界两大经济体脱钩的影响。120家受访的企业中,多数人认为政治、金融和贸易层面的脱钩风险相对可控,但科技领域的脱钩,将使得欧洲企业特别是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得为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有可能被迫对国际业务进行成本高昂的分离。在最坏的局面出现时,欧洲企业特别是欧洲汽车制造商以及欧洲的车载半导体供应商将不得不做出选择,异常严重并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后果随时可能出现。迫于现实的压力,这些欧美车载半导体主要供应商选择了与美国站在一起。虽然中国在车载半导体的IC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设备制造、原材料等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但在一定时间内,还必须依赖这些巨头。如果正式实施,造成的影响巨大,毕竟我国自主品牌大约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在货源受限的情况下,后果不堪设想。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以前汽车只是代步了,智能化是发展方向。负责向中国及全球各大整车制造提供集成半导体总成的前十大供应商: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博世、德州仪器、安森美、罗姆半导体、东芝、亚德诺,掌控了全球车载半导体市场的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TOP40的半导体生产商,掌控了车载半导体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一旦涨价潮出现,价格每提升20%,中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就要多出200亿元,所以这一波涨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欧美厂商们对中国市场的又一次收割。
国产替代,刻不容缓!
汽车芯片市场上对汽车数据处理芯片分类有按三类:
1)智能运算为主的 AI 芯片;
2)算力较强的主 CPU;
3)算力较弱的 MCU
目前AI和CPU这边,国产还在追赶,国内有技术储备的如下:
代表产品如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寒武纪的 MLU 系列芯片。
目前有竞争力的国内厂商,基本都在MCU这一块。
那么国产汽车芯片有没有能力完全进行替代?事实上也是有心无力,一方面是当前国内车规级的自主研发芯片不足,技术实力不如对方,另外是国产芯片一样受产能限制,一样的无法大规模供货,同样抢不了市场。
当然,这波涨价又断供的背后,一定程度上而言,还是能倒逼国产汽车芯片技术完善并推动生产的,从长远来看,确实能够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难题,会给自主汽车芯片发展带来良机。只是短时间之内,国产汽车芯片还无法解决现在这个难题。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来源于后视镜里de未来,本平台仅供交流学习之用。